Bwin必赢简介
院长致词
学校主页
硕士招生

必赢官网202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管理学(120400)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2025年09月30日  点击:[]



专业考试科目:614公共管理学  809社会研究方法

   

614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

试卷及题型结构如下:

(一)内容结构及比例:

公共管理学基本知识: 100分; 实践应用问题分析:50分

(二)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等。


一、考试内容

第一章 导论

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西方公共管理学的范式变化;中国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划界;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前沿。

第二章 公共组织

了解公共组织;公共组织的结构与体制;公共组织的过程与行为;公共组织的环境与变革。

第三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治理理论;当代国外的政府改革;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

政府间关系研究;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第五章 政府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转型期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政府失败及其防范。

第六章 政府工具

政府工具研究;政府工具的理论脉络;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

第七章 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学视野中的政策科学;公共政策的内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

第八章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

第九章 公共预算与财政

公共预算与财政的理论基础;公共财政管理;公共预算改革。

第十章 第三部门管理

第三部门及其相近概念;第三部门研究的主题;全球结社革命;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困境;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第三部门的地位与作用;第三部门与政府的伙伴关系;事业单位改革。

第十一章 战略管理

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各个部门战略管理的范围

第十二章 绩效管理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兴起;绩效、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类型;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与技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与发展。

第十三章 公共管理伦理

公共管理伦理;公共管理伦理的思考方式和类型;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公共责任与官员问责制;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路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导论

(一)识记

1.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的含义;2.西方公共管理的三种范式;3.公共管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二)领会

1.掌握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差异。

2.掌握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3.掌握公共管理学的主题范围。

(三)简单应用

1.公共管理学为何要强调引入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2.如何推动公共管理的理论创新?

(四)综合应用

1.如何促进公共管理的知识应用。


第二章 公共组织

(一)识记

公共组织的特征;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公共组织的划分标准与类型;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组织合作模型;X理论、Y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二)领会

1.理解公共组织、第三部门与私人组织的差异。

2.公共组织的权力来源。

3.掌握公共行政人员的三种基本行为模式。

4.掌握公共组织环境的要素。

5.组织生命周期。

(三)简单应用

1.我国政府组织有哪些结构?

2.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差异?

(四)综合运用

1.如何推动公共组织变革?


第三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一)识记

1.治理的含义;2.网络治理的基本类型:全球治理、民族国家的治理、社区治理;3.网络治理的困境:可治理性问题、合法性问题、有效性问题、责任性问题。

(二)领会

1.治理理论的三种研究路径。

2.网络治理的新特征。

3.全球性政府治理变革的动因。

4.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5.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公共管理”取向的局限性。

6.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的区别。

7.我国机构改革的历程

(三)简单运用

1.社区治理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2.如何增强合作网络的责任感和回应性。

3.深化我国行政体制体制改革应注意处理好哪些关系?

(四)综合运用

1.我国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有哪些?

2.我国围绕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改革有哪些?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

(一)识记

政府间关系的含义;网络模式的特征;西方政府间关系的5种模式。

(二)领会

1.拉尔焦模式的三种分权类型。

2.西方政府间关系新趋势的表现。

3.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

4.我国政府间关系调整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三)简单运用

1.简述我国政府间关系等级结构的变化。

2.简述我国的地方分权改革。

3.我国政府间关系调整的措施。

(四)综合运用

论述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网络模式。


第五章 政府作用

(一)识记

政府失败论;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内部性;帕金森定律;寻租及腐败。

(二)领会

1.简述市场体制下政府作用的争论。

2.简述公共物品特性下政府扮演的三种基本角色。

3.简述政府作用的五种角色。

4.简述政府失败论的启示

(三)简单运用

1.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是什么?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作用的八种角色。

3.简述现阶段我国角色定位的缺陷。

(四)综合运用

论述如何防范和纠正政府失败。


第六章 政府工具

(一)识记

政府工具的含义;主要的政府工具分类;政府工具的特性;政府工具选择的5I模型。

(二)领会

1.简述政府工具研究兴起的原因。

2.简述国外政府工具研究的四种基本途径。

3.简述中国背景下政府工具的选择。

(三)简单运用

1.简述如何运用政府治理的市场化工具?

2.简述如何运用政府治理的社会化工具?

(四)综合运用

论述政府新治理工具的应用。


第七章 公共政策

(一)识记

公共政策含义;政策科学的特征;公共政策目标;信息子系统、咨询子系统、决断子系统、执行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公共政策过程的四个阶段和六个功能环节;制度理性选择框架、多源流框架、中断-平衡框架、倡导联盟框架、政策扩散框架;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公共决策的法治化。

(二)领会

1.理解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

2.简述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公共政策主体有哪些?

(三)简单运用

1.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类型。

2.公共政策有哪些手段?


第八章 人力资源管理

(一)识记

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政府人事管理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二)领会

1.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新”在何处。

2.理解政府人事管理的局限。

3.理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4.理解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制约因素。。

(三)简单运用

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管理中引入的意义?

2.论述我国政府人事制度从传统人事管理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发展的趋势。

3.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措施。

(四)综合运用

论述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区别。


第九章 公共预算与财政

(一)识记

公共预算与财政的含义;“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公共财政管理内涵;公共预算管理的内涵;公共收入;公共支出。

(二)领会

1.掌握当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2.掌握公共财政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3.理解公共财政管理的地位。

4.掌握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

5. 掌握预算管理的三个阶段。

6.掌握我国的预算程序。

(三)简单运用

1.税收管理有哪些要素?

2.政府采购有哪些方式?

(四)综合运用

1.为什么说公共预算改革是我国政府治理的一个突破口

2.论述我国公共预算改革的思路。


第十章 第三部门管理

(一)识记

第三部门概念内涵;第三部门研究的多学科视角;第三部门的地位;第三部门的作用;事业单位的含义;事业单位的类型

(二)领会

1.掌握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兴起的原因。

2.第三部门发展的困境。

3.掌握中国第三部门崛起的原因。

4.掌握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障碍和问题。

(三)简单运用

1.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如何突破?

2.第三部门与政府如何建立伙伴关系?

(四)综合运用

论述如何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第十一章 战略管理

(一)识记

战略的含义;理性分析阶段的三大流派;非理性阶段的六大流派;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征;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价。

(二)领会

1.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演进历程。

2.掌握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原因。

3.掌握战略管理十大学派的综合分析。

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发展的阶段。

(三)简单运用

1.战略规划有哪些分析方法?

2.如何开展战略评价?

(四)综合运用

简述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现实价值。


第十二章 绩效管理

(一)识记

绩效的含义;绩效评估的含义;绩效管理的含义;绩效评估目标;绩效评估途径;绩效评估步骤。

(二)领会

1.掌握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兴起的原因。

2.掌握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类型。

3.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

4. 理解有效评估的标准。

5. 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困难。

(三)简单运用

1.伪评估模式及其适用的方法和技术有哪些?

2.正评估模式及其适用的方法和技术有哪些?

(四)综合运用

如何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第十三章 公共管理伦理

(一)识记

伦理的含义;公共伦理的含义;公共伦理的分析框架;公共伦理的类型;责任的含义;公共责任的含义。

(二)领会

1.掌握公共责任的内容。

2.掌握官员问责制的价值尺度。

3.掌握负责任行为的构成要素。

4.理解现阶段公共管理伦理失范的表现。

(三)简单运用

1.官员问责有哪些责任体系?

2.如何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

(四)综合运用

论述如何形成合理有效的公共管理伦理体系。


参考书目

1、陈振明等:《公共管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2、黎民、倪星等:《公共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3、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

4、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5、娄成武,魏淑艳主编:《现代管理学原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6、蔡立辉、王乐夫主编:《公共管理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


809社会研究方法大纲

试卷及题型结构如下:

(一)内容结构及比例:

1、社会研究基础(40分),2、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80分),3、资料分析与表达(30分)  ,

(二)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综合题等。


一、考试内容

第一编 社会研究基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第三节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过程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及其层次 

第二节 理论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第四节 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第二节 选题的标准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第四节 文献回顾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性质

第三节 研究方式

第四节 分析单位

第五节 时间维度

第六节 研究计划书 

第二编 定量研究方式

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第二节 概念的操作化

第三节 量表

第四节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第六章 抽样

第一节 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节 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第三节 概率抽样方法

第四节 户内抽样与抽样

第五节 非概率抽样方法

第六节 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第七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的概念与逻辑

第二节 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第三节 基本实验设计

第四节 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第八章 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及其应用领域

第二节 问卷设计

第三节 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第四节 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第五节 调查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第九章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

第一节 文献与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

第二节 内容分析

第三节 二次分析

第四节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第五节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的特点 

第十章 定量资料分析

第一节 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第二节 单变量统计分析

第三节 双变量统计分析

第四节 多变量统计分析

第十一章 定量研究的结果表达

第一节 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步骤

第二节 导言

第三节 方法

第四节 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及附录

第七节 撰写定量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三编 定性研究方式

第十二章 定性研究概述

第一节 定性研究及其相关概念

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类型

第三节 定性研究的本质特征

第四节 定性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第五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别

第六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第十三章 实地研究

第一节 实地研究及其类型

第二节 实地研究的过程 

第三节 观察法

第四节 无结构访谈法

第五节 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第十四章 定性资料分析

第一节 定性资料及其分析

第二节 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

第三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第四节 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第十五章 定性研究的结果表达

第一节 定性研究报告与定量研究报告的比较

第二节 写作程序与方法的建议

第三节 定性研究报告各部分的写作

第四节 定性研究报告的几个例子 

二、考核要求

第一编 社会研究基础

第一章 导论

考核要求:了解社会研究的特征、方法体系、基本要求方法、方法论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考核要求:了解理论概念与层次、构成要素、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掌握概念、变量等概念。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考核要求:选题的标准、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文献回顾的要求

第四章 研究设计

考核要求:掌握研究目的(探索、描述、解释)、研究方式、 分析单位、时间维度,了解研究计划书的基本要求,掌握分析单位的类型、层次谬误等基本概念。

第二编 定量研究方式

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考核要求:掌握测量的概念与层次、概念的操作化、量表、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第六章 抽样

考核要求:抽样的意义与作用、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概率抽样方法、户内抽样与抽样 、非概率抽样方法、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第七章 实验研究

考核要求:实验的概念与逻辑 、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基本实验设计、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第八章 调查研究

考核要求:掌握调查研究及其应用领域 、问卷设计的要求、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了解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以及调查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第九章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

考核要求:文献与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内容分析 、二次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的特点 

第十章 定量资料分析

考核要点:描述统计(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类型、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等

第十一章 定量研究的结果表达

考核要点: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步骤、研究报告的结构、撰写定量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等

第三编 定性研究方式

第十二章 定性研究概述

考核要点:定性研究及其相关概念、类型与特征、方法论意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别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第十三章 实地研究

考核要点:实地研究及其类型、实地研究的过程 、资料收集方法(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特点及应用

第十四章 定性资料分析

考核要点:定性资料及其分析、性质、整理、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第十五章 定性研究的结果表达

考核要点:定性研究报告与定量研究报告的比较 、写作程序与方法、研究报告各部分的写作

考试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考生务必要结合教材中的案例以及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 (第11版)一书,系统地掌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技术。


参考书目:

1、《社会研究方法》 (第五版)

主编:风笑天,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2、《社会研究方法》 (第10/11版)

作者:  [美] 艾尔•巴比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6月/2008年1月(注:最新版第14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25年08月出版)



关闭